四川在線記者 寇敏芳
“現在我們村民的耕地保護意識越來越強了,亂占耕地現象已經杜絕! 德陽市羅江區鄢家鎮星光村黨支部書記周華去年當上了“田長”,恰逢春耕時節,他每天開展常態化巡查,宣傳耕地保護政策以及法律法規,村里的撂荒田明顯減少了。
今年,省委一號文件突出三件大事,其中之一就是耕地保護。包括全面推行田長制在內, 3月14日,2022年省委一號文件新聞發布會上,省自然資源廳總工程師羅旭剛介紹,今年將采取一系列硬措施,“人技結合”雙管齊下,牢牢守住耕地紅線,確!稗r田就是農田,而且必須是良田!
配發耕地“電子身份證”,從省到村形成五級網格化監管
“我們將試點運用電子樁、二維碼等信息化手段加強對耕地的監管!绷_旭剛介紹,這是今年四川耕地保護工作的一大創新,引入“電子身份證”概念,對農田實行戶籍化管理,公眾可以查詢到耕地的范圍、性質和管理責任人等信息,讓耕地保護責任落實到每一個人、每一處地塊。
除了技術手段之外,還要進一步強化人的責任。省委一號文件要求,嚴格實行耕地保護黨政同責,扎實開展耕地保護責任目標考核,壓緊壓實各地耕地保護主體責任和省級相關部門的行業監管責任。今年所有耕地保有量和永久基本農田保護目標任務將足額帶位置逐級分解下達,與地方簽訂耕地保護目標責任書,作為剛性指標實行嚴格考核、一票否決、終身追責。同時,推行耕地保護“田長制”,推動建立省、市、縣、鄉、村“五級”網格化監管體系,形成耕地保護合力。
人技結合保護耕地, 我省正在建立衛星遙感“天上看”、視頻監控“實時看”、田長負責“及時管”、耕地網格員“地上巡”、公眾參與“隨手拍”的“空、天、地”一體化全覆蓋耕地動態監測新機制。
樹立“大食物觀”,分類明確耕地用途
如今,人們的飲食結構越來越多樣,從粗到細再到粗,數量從少到多再到少;主食越來越不“主”、副食越來越不“副”……從“吃得飽”到“吃得好”“吃得健康”,飲食結構從“糧食觀”走向“大食物觀”。
耕地利用如何體現“大食物觀”?省委一號文件明確,分類明確耕地用途,嚴格落實耕地利用優先序,耕地主要用于糧食和油、糖、蔬菜等農產品及飼草飼料生產,永久基本農田重點用于糧食生產,高標準農田原則上全部用于糧食生產。
“大食物觀”,基礎是糧食,必須確!傲继锛Z用”。省委一號文件提出目標,將新建高標準農田450萬畝、高效節水灌溉40萬畝。引導新發展林果業上山上坡,不與糧爭地。嚴厲查處違法違規占用耕地從事非農建設和改變耕地用途行為,堅決遏制耕地“非農化”、嚴格管控“非糧化”。今年,我省還將研究制定耕地“進出平衡”管理措施,嚴格管控耕地轉為林地、草地、園地等其他類型農用地以及農業設施建設用地。
除了管好田,還要管好建設用地,通過一系列集約節約用地的措施,最大限度減少建設項目占用耕地。堅持要素跟著項目走,大力盤活存量建設用地,從源頭上減少不合理的耕地占用。
一邊節地,一邊“造地”。我省將根據當地經濟社會發展條件、群眾意愿等,研究制定耕地恢復方案。結合片區國土空間規劃,我省以片區為單元編制土地綜合整治實施方案,對田、水、路、林、村進行全要素綜合整治,增加耕地面積,優化耕地布局,有序推進“墾造水田”工作,確保補充耕地可長期穩定利用。